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痛心+憂心】

【痛心+憂心】 這是今日報紙頭版頭條揭露的新聞,除了涉及國有林地濫墾、政治人物介入之外,重點還在於,當地也屬於「大豹社原住民抗日文史遺跡」範圍內,相關文史遺跡恐受到波及、毀損。且正如高俊宏老師所說,這一切的脈絡與源頭,皆與當年引爆「大豹社事件」的山林資源掠奪史有關並延續迄今。 高老師的大豹系列相關作品,目前正在李梅樹紀念館參與「梅樹月」展覽,期盼大家在觀展之餘,也共同關心此事後續發展,並期待大豹社相關之文史遺跡包含忠魂碑及隘勇線,得以妥善保留作為歷史見證。 ※相關新聞整理如下: 📌 獨家》三峽山區違法蓋宮廟 翠綠山頭慘遭「剃頭」 https://goo.gl/XQPebs 📌 三峽山區宮廟濫墾 聯絡人竟是前新北議員 https://goo.gl/o5x2wz 高俊宏老師談大豹與隘勇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i3RforIOs&t=1680s # 高俊宏 # 大豹社 # 國有地 # 違法濫墾 # 文史遺跡 # 梅樹月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戒嚴時期在警總全程監看下完成臺灣第一本空拍攝影集的資深攝影家梁正居,與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等人,各自以不同媒材與表現方式,紀錄不同年代下臺灣地景、地貌的作品,目前正在臺北大學校園中央草地上,以「戶外美術館」型態共同展出。 畫筆與鏡頭下,呈現的是立足本土觀點的大江、大海,和大山。 展覽中備受矚目的作品,是梁正居與前輩畫家們,在不同年代中以不同視角分別捕捉的淡水河口、觀音山等畫面。其中也包括陳澄波曾創下臺灣油畫拍賣最高價紀錄、並曾登上Google首頁的著名作品〈淡水夕照〉。 透過這些作品,得以看見時間巨輪轉動下大地變遷的軌跡,並看見多元媒材與不同視角下呈現的臺灣風土容貌。 (p.s.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淡江夕照│呂基正│1988│油彩畫布│45.5×65 .8 cm 淡水港│李梅樹│約1930│油彩畫布│65×80cm 淡水夕照│陳澄波│1935│油彩畫布│91.5x11 6.5cm 淡水河口│梁正居攝影│1980年代初期 此照片是在淡水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重建街剛剛攔腰切段之後 拍攝的,畫面中還找得到重建街中段的遺跡所在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梁正居 # 李梅樹 # 陳澄波 # 呂基正 # 梅樹月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右邊展牆上這幅作品,是前輩畫家李梅樹畫在木板上的油畫 〈遠眺大豹山〉,也是今年梅樹月展覽主視覺設計的源頭。 這件尺寸只有4號的小畫,在風格上與李梅樹其它較為寫實 的風景畫不大相同,畫家既未署名,也未標示創作年代。 〈遠眺大豹山〉的創作年份,推測約莫是在1930、19 40年代;比對此畫的作畫地點,很可能是在大埔三峽河畔 ,往上游的插角山區眺望。彼時的大豹社,早已消失在原居 地的山林裡。李梅樹當年凝望遠山,留下了此畫,也留下了 些許的想像空間。 而看似小品的〈遠眺大豹山〉,在今年梅樹月卻成了展場上 的亮點;這件作品也在展覽中扮演重要的引線,串接起百年 前隱沒在山林裡的歷史事件,讓人們重新將目光投注在這段 被遺忘的山林血淚史。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李梅樹 #高俊宏 #大豹社 #梅樹月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閱讀顏水龍】

【閱讀顏水龍】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閱讀顏水龍】 日治時期的臺籍畫家中,以顏水龍(1903-1997)與原住民繪畫淵源最深。 有「臺灣工藝之父」稱譽的顏水龍,曾因致力本土工藝的研究發展,多次走訪原住民部落,並在1935年5月成為第一位到蘭嶼調查及寫生的臺籍畫家。 從蘭嶼回到臺灣本島之後,顏水龍隨即於當年的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首度以兩幅蘭嶼原住民女性人物畫〈汐波〉、〈紅頭嶼少女〉入選該展;隔年復以〈大南社姑娘〉入選第十回臺展,成為以原住民題材作品入選臺展次數最多的臺籍畫家。 可惜的是,顏水龍戰前的原住民繪畫及臺展相關作品皆已不存,後人無緣親炙當年之佳作。 顏水龍在戰後仍持續關懷原住民議題,並創作了眾多相關作品。他一生的原住民題材創作,佔了全部作品很大的比例,創作時間橫跨1930年代至1990年代,數量也比同期前輩畫家多了許多。其中,「蘭嶼」系列更佔了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將近半數之多。 1982年,臺電在蘭嶼建造的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完工啟用,當年的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顏水龍選擇以〈蘭嶼所見〉、〈雅美族的小孩〉等一系列的「反污染」意寓畫,回應此爭議不斷的議題,並為蘭嶼原住民發出不平之鳴。 2018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展出了以顏水龍蘭嶼系列為主的數件原住民繪畫作品;展出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仍可窺見顏水龍以多元化形式創作原住民題材的若干軌跡與特色。 而在原住民繪畫之外,顏水龍也十分喜歡畫太陽。在顏水龍的畫裡,「日頭」是最被歌頌的。他始終認為陽光是臺灣的寶物,也認為臺灣太陽的色澤和溫度是十分特別的。 不只從原住民題材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亞熱帶島嶼陽光的熱力,顏水龍把對太陽的喜愛,表現在不同的創作形式上。 從梅樹月展覽作品〈玉山朝陽〉中,可看見臺灣最高峰的層疊群峰之間,彷彿成了南國豔陽奔放的舞台。而在萬丈光芒的晨曦中,亦可深深感受到顏水龍內心的澎湃熱情,以及他對這片土地濃烈的本土情懷。 此外,展覽中亦可見顏水龍1932年旅法時期的作品〈坎城海港〉。顏水龍自法國返臺後,曾在北、中、南舉辦了留歐作品巡迴個展,臺展審查員、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當時還特別在報章上撰文肯定並介紹這位「新進有望的畫家」呢! (攝影:潘小俠,1989│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授權使用)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用雙腳踏出來的作品】

【用雙腳踏出來的作品】 他入山超過百次,花兩年時間完成上百公里的踏查,用雙腳寫下被遺忘的一頁歷史,將掩蓋在荒煙蔓草中的隘勇線遺址,一一重現,讓隱藏在山林裡的時光線索,一一出土。 藝術家高俊宏〈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現正返回至當年大豹社傳統領域所在的三峽展出,並與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等臺日前輩美術家作品,形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4月1日(週日)下午,高俊宏將有一場「大豹社事件與隘勇線」講座。 4月14日(週六)上午,高俊宏將帶領大家深入三峽郊山實地踏查「大豹社事件忠魂碑」。 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以下資訊。 📌 展覽主題:《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鹽月桃甫 × 顏水龍 × 李梅樹 × 高俊宏 作品展 展覽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展出時間:2018/03/17-04/29 📌 2018.04.01【大豹社事件與隘勇線】講座: https://goo.gl/BPjbDt 📌 2018.04.14【大豹社事件忠魂碑探訪】踏查: https://goo.gl/G2crsN 📔 2018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高俊宏 # 大豹社事件 # 梅樹月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血染三峽河?】

【血染三峽河?】 2018梅樹月戶外展出作品 這是三峽成福國小五年級生詹侑紘參展「梅樹月」的攝影作品。11歲的詹侑紘,在指導老師 謝基煌 帶領下,利用無人空拍機,拍下這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 三峽古名「三角湧」,乃因大漢溪、三峽溪、橫溪等三條溪流在此交匯,交匯之處水波洶湧而得名。詹侑紘原本要拍攝三溪匯流的空拍鏡頭,卻意外捕捉到三峽河水染紅的畫面。 「我們空拍的地方就是橫溪交會到三峽溪後,三峽溪最後和大漢溪的交會處,從空中觀看兩河交會處真的很壯觀,我們也可以看到左邊被汙染的三峽河水,我們真的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這是小學生詹侑紘寫下的拍攝感言,雖是童言童語,卻頗令大人們汗顏哪! 今年梅樹月,成福國小詹侑紘等四位小小攝影家的10件作品,與臺灣第一代空拍攝影家梁正居,及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三組跨越不同世代與媒材的作品,首度同臺演出,在臺北大學草地上的「戶外美術館」同時展出,呈現不同時空下,以畫筆和鏡頭紀錄的大地面容,讓觀者在油彩與光影中,看見時代變遷下的土地顯影,也看見臺灣大地的美麗與哀愁。 (p.s.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 2018梅樹月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臺北高校(臺師大前身)學友會創立的《翔風》會刊,自1 926-1945年共發行26期,有16期封面是由鹽月 桃甫繪製設計。《翔風》是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的藝文刊物 ,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是臺北高校第一屆高校生,在學時期即 在《翔風》發表了多篇山地踏查的探險紀錄。 除了日籍師生發表作品之外,臺籍學生如辜振甫、邱永漢、 王育霖、王育德、黃得時…亦常於《翔風》發表論文、小說 、詩文、遊記等作品。 這次梅樹月也展出了借自臺師大「臺北高校資料室」所收藏 唯一的一冊《翔風》第8號,另有臺北高校尋常科刊物《翠 榕》,還有借自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翔風》合訂本原件,及 南天書局提供的復刻版《翔風》。 《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 鹽月桃甫│太陽征伐│1923 《生蕃傳說集》封面裝幀設計 鹽月桃甫│排灣圖騰│1923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主題人物之一的「鹽月桃甫」,是近代臺灣美術設計史上,最早從事書刊裝幀設計的畫家之一。 1923年出版的《生蕃傳說集》,迄今仍是研究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重要著作,其封面及內頁的原住民圖騰版畫,是臺灣首度出現的原住民神話傳說題材插畫作品,而這正是出自鹽月之手。 策劃主導《民俗臺灣》編務的民俗學者池田敏雄也因《生蕃傳說集》的亮眼成就,推崇鹽月桃甫是「臺灣裝幀藝術的始祖」。 鹽月桃甫亦是「造書鬼才」西川滿就讀臺北一中時期的老師。西川滿受恩師影響深遠,兩人亦師亦友。西川滿還曾在自傳中提到,與鹽月相遇「為我的領域新添一頁」;鹽月堪稱是造書「祖師爺」! 而以「蕃人繪畫者」著稱的鹽月桃甫,在臺灣時期的書刊裝幀設計,亦偏好以「原住民」為素材;其表現的形式,則以手繪風格較木刻版畫為多。 由於鹽月經手設計的書刊,有不少是屬於官方或半官方出版的期刊,發行流通管道較受侷限,因此較不為一般民間所收藏。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特地向國立臺灣圖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師大圖書館「臺北高校資料室」、南天書局發行人魏德文先生、收藏家郭双富先生等...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白狗番 v.s. 霧社番】 這兩件作品〈橫顏〉與〈霧社〉,都是日治時期活躍臺灣畫壇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所繪,並將其贈送給李梅樹,後為李梅樹紀念館長年保存;直至數年前,其中之一的〈霧社〉,才轉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兩件作品中,〈橫顏〉畫作背面的畫框上以日文註明為「マシトバオン」(馬細道邦社),與鹽月出品於1930年第四回臺展的〈馬細道邦姑娘們〉為同時期之作品,同屬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爆發前所繪。馬細道邦社位於今南投仁愛鄉發祥村,屬於泰雅族「白狗番」,與鄰近的「霧社番」是宿敵。 另一件畫題為〈霧社〉的作品,鹽月桃甫在畫作上的署名旁標註創作年代「1934」,為「霧社事件」爆發四年後所繪;這也是鹽月較少見的男性原住民繪畫作品。 而在1932年,「霧社事件」發生後的兩年之後,鹽月桃甫以一幅描繪霧社事件原住民母親在毒瓦斯瀰漫中護衛稚兒的巨作〈母〉,深切表達出人道色彩的反思力量,也成為近代臺灣繪畫史上少見之反映此帝國殖民統治悲劇的重要作品。可惜的是,〈母〉這件鹽月「巨碑式」作品已佚失不存了。 鹽月桃甫曾於1935年秋天受李梅樹之邀,與臺展其他審查員一同來到三峽李梅樹自宅,成為李家的座上賓。或許就是基於此等情誼,鹽月送了兩張畫〈橫顏〉與〈霧社〉給李梅樹。 而鹽月桃甫當年將此二件分屬霧社事件前、後所繪,且互為「敵對番」的油畫作品同時送給李梅樹,究竟有何用意?或是有其特殊意涵?目前尚未可考,有待進一步的研析或解讀。 無論如何,兩件作品已於2018梅樹月展覽中再度「重逢」了!! 為了今年梅樹月的展覽,李梅樹紀念館透過多方管道接洽,努力邀集仍殘存散逸各角落的鹽月在臺時期作品齊聚一堂,還特地跨海向鹽月家族借了兩件作品來臺展出,總共有15件鹽月桃甫原作,同時在李梅樹紀念館展出,這其中也包括國美館典藏的這件〈霧社〉,在多年之後,終於「回娘家」了! (文中對於原住民有時使用「番」字,為當時候使用之語意,並無不敬之意。)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

【2018梅樹月展覽預告】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2018梅樹月展覽預告】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2018梅樹月】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鹽月桃甫 × 顏水龍 × 李梅樹 × 高俊宏 作品展﹞ 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以日治時期活躍臺灣畫壇、但戰後卻幾乎遭到歷史遺忘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作為整場展覽的策展源頭。 在日治官辦美展中扮演推手及重要角色的鹽月桃甫,除了積極主張「南國色彩」之外,他以臺灣原住民為題材的繪畫創作,更成為其生命中的重要標記。 鹽月雖身為日本人,但在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他以一幅原住民母親在毒瓦斯煙霧瀰漫中護衛稚兒的巨作〈母〉,深切表達出人道色彩的反思力量,也成為近代臺灣繪畫史上少見之反映此帝國殖民統治悲劇的作品。 由於鹽月桃甫在臺時期的重要作品大多已佚失,李梅樹紀念館透過多方管道的接洽,努力邀集仍殘存散逸各角落的作品及文物齊聚一堂,並特地越洋向日本宮崎縣的鹽月後代家族,借了兩件鹽月戰後作品來臺展出。 除了回首鹽月作品之外,也將展覽對象擴及臺籍前輩畫家顏水龍、李梅樹,及當代藝術家高俊宏。 顏水龍是日治時期與原住民繪畫最有淵源的臺籍畫家,也是第一位深入蘭嶼調查及寫生的臺籍畫家;他不論是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皆持續關懷原住民文化,並創作了為數眾多的相關作品。 1982年5月,被蘭嶼達悟族人視為「惡靈」入侵的核廢料貯存場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展開核廢料的接收作業,顏水龍為達悟人深感不平,因而畫下一系列「反污染」寓意畫;在仍處於黨國戒嚴體制下的年代,他以溫和而堅定的表現手法,聲援長期處於島國邊陲地域的劣勢原住民。 今年梅樹月展覽,將展出顏水龍蘭嶼系列為主的原住民繪畫(包含上述之反污染寓意畫),另有他早年旅法時期作品,及晚期描繪臺灣風土之作。 李梅樹作品,則是展出當年出品於臺、府展之多幅油畫,透過作品本身透露的訊息,試著探索臺灣近代美術在官展引領及時局影響下,臺灣西畫家的作品風格走向。 當代藝術家高俊宏〈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乃是以原居於三峽山區的泰雅族在日治初期爆發的「大豹社事件」(約1900-1907),作為其踏查追索與深入探究的歷史場景。而「大豹社事件」正有如臺灣北部的「霧社事件」,然其事件之規模與慘烈程度更不下於後者,但卻因大豹社的消失而隱沒於歷史當中。 藉由高俊宏作品返回至當年大豹社傳統領域所在地的三峽,...

2018梅樹月盛大開幕

2018 三峽梅樹月 泰雅古調中歡樂開幕 2018梅樹月 邁入第七年的三峽梅樹月,今天在李梅樹紀念館舉行開幕活動,由安溪國小藝術深耕陶笛團隊以及三角湧弦樂團,帶來一首首動人的曲目 ,來為今年梅樹月活動揭開序幕。最後,還特別演奏泰雅族古調《歡樂歌》,穿著傳統服飾的主持人也隨著樂聲悠揚,帶領來賓手牽著手「巡禮」館內特展,場面非常熱絡。 主持人表示,今年梅樹月主題為「與土地共振」,特別展出日籍畫家鹽月桃甫( 1886-1954 )的創作,其中尤以描繪泰雅族原住民圖像為大宗,所以在開幕活動中演奏泰雅族古調《歡樂歌》別具意義。 鹽月桃甫是第一位將早期日本油畫技巧與素材引入臺灣的美術教育家,也是催生日本時期官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創立者之一,更是日本時期描繪臺灣原住民圖像的「先覺者」。 然而在其返回日本以後,大部分留在臺灣的作品卻因逢天災人禍等因素損毀或佚失,於是透過學者專家們的協助,廣泛邀集散逸於臺灣各地的鹽月作品共聚一堂,分別向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順益臺灣原住民族博物館、李澤藩美術館等全臺各大藝文館所借展相關藏品,更特別的是,李梅樹紀念館也特別跨海向鹽月桃甫的後代洽借其返回日本後的創作來臺展出,於是今年梅樹月是戰後至今在臺灣最完整的鹽月桃甫紀念展。 今年的梅樹月展覽於 3 月 17 日起至 4 月 29 日止,在李梅樹紀念館以及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總區展出,而相關藝文活動也相當豐富,除了有多場室內講座及戶外踏查,在 3 月 24 日晚間還將於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舉辦「 2018 梅好時光─李梅樹紀念音樂會」,邀請國際級音樂家用樂聲向臺灣前輩藝術大師致敬,邀請大家一起來三峽,和土地共振吧! 2018梅樹月 【與土地共振】0317~0429 展點資訊 【 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鹽月桃甫〈追憶,南國的色彩〉 顏水龍 〈 原鄉‧日頭‧本土情〉 李梅樹 〈 日治官展下的探索與回顧〉 高俊宏 〈 大豹:溫帶的邊界〉 開放時間:即日起至四月二十九日,每日10:00~17:00,逢周一休館。 【 斯土容顏-畫筆與鏡頭下的跨時代對話 】 — 國立臺北大學大...

20180317 2018梅樹月【與土地共振】 開幕活動

2018梅樹月 【與土地共振】20180317~20180429 2018梅樹月 【與土地共振】 將於3/17盛大開幕! 特別邀請安溪國小藝術深耕藝術陶笛團隊與我們一起共襄盛舉 歡迎各位朋友一起來到 #李梅樹紀念館 為這一年一度的藝術聯展拉開序幕吧! 2018梅樹月【與土地共振】 開幕活動 時間:20180317 下午兩點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2018梅樹月展覽期間 李梅樹紀念館開放免費參觀! 2018梅樹月 【與土地共振】 時間:20180317~20170429 展覽主題: 【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李梅樹紀念館 - #鹽月桃甫 [ 追憶,南國的色彩 ] - #顏水龍 [ 原鄉‧日頭‧本土情 ] - #李梅樹 [ 日治官展下的探索與回顧 ] - #高俊宏 [ 大豹:溫帶的邊界 ] 【斯土容顏-畫筆與鏡頭下的跨時代對話】@國立臺北大學 李梅樹 x 呂基正 x 陳澄波 x 梁正居 x成福國小 作品聯展 主辦單位:李梅樹紀念館 |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 | 臺北聯合大學系統 指導單位:文化部 | 教育部 |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個人: SHOCK三峽客地方媒體、日本宮崎縣立美術館、王淑津、李宗哲、李澤藩美術館、邱函妮、亞洲藝術中心、南天書局、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郭双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黃琪惠、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小、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蔡桂鳳、顏千峰(顏氏家族)、鹽月光夫(以上一筆劃排序) 贊助單位:天美藝術基金會、康百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三峽區公所、新北市三峽區長福平面停車場、新北市三峽區龍恩里辦公處 #2018梅樹月 #三峽 #藝術 #展覽 #免費參觀 #前輩藝術家

李梅樹紀念館 線上美術館功能正式上線

新年新氣象!同時 #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 也以新面貌上線囉! 本次更新新增了 # 線上美術館 的功能 目前已經開放部分畫作供各位線上瀏覽 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今天就在這邊跟大家介紹其中一幅 1924年【寧靜的村落】 完整介紹: https://limeishu.org.tw/int…/museum/5a7f0851cd12cb3669b36e0e

2018/02/25 李梅樹x維基百科 第一次寫作工作坊

-想要深入了解李梅樹的生平? -想要剖析畫作背後的故事? -想要加入維基寫作的一員? -想要一起參與開源文化? 歡迎一起來參加 李梅樹x維基百科 寫作工作坊 在這個工作坊裡你可以學到 -李梅樹的生平與軼事 -畫作背後的故事與美學 -台灣美術史的相關知識 -完整的維基寫作技巧 -有關CC授權的知識 你只需要帶著一台筆電與一顆熱忱的心! 無論是新手還是老手,都歡迎你們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李梅樹x維基百科 第一次寫作工作坊 -主題:細看【藝術家之眼】 -時間:2018年2月25日 周日下午一點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主講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秘書長 Reke -備註:參加者只需要攜帶筆電一台 館內會提供WiFi與插座,並與櫃檯說明參加本工作坊即可免費入館。 -由於館內座位有限,麻煩各位請事先到網站報名 -報名連結: https://limeishu.kktix.cc/events/wiki01 #李梅樹紀念館維基館藏數位開放專案計畫 由李梅樹紀念館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Wikimedia Taiwan )共同合作,踏出台灣館聯計畫的第一步。透過初期的展品數位化、上傳、整理後設資料,乃至完善並翻譯維基百科內容,逐步將李梅樹的史料與創作,藉由維基的傳播力向全世界進行推廣。使這位本土重要的畫家,不僅能受到台灣本地人們更多的觀注,更可以讓全球的藝術愛好者都有機會接觸他的創作,看見台灣深厚文化的一隅。 想要繼續關注本計畫的發展,記得按讚追蹤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 )與台灣知識種子計畫( 台灣知識種子計畫 )。 #GALM #李梅樹 #李梅樹紀念館 #寫作工作坊 李梅樹x維基百科 第一次寫作工作坊

20180206 李梅樹逝世35周年紀念

20180206 李梅樹逝世35周年紀念 2月6日,是臺灣藝術先驅李梅樹大師紀念日。 李梅樹1902年出身三角湧(今新北三峽),曾與石川欽一郎習畫。1928年遠赴日本本土,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返臺,日後成為臺灣美術史上重要里程碑「臺陽美術協會」創始成員之一。戰後投入三峽祖師廟重建,堅持以古法重修,成為經典藝術無價文化資產,被日人譽為「台湾の東照宮」。 李梅樹於日本時代出任三峽街庄協議員,戰後曾擔任臺北縣議員。之後並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等校任教。一生經歷藝術家、政治家、教育家等身分,為臺灣藝術史傳奇人物。 當來到三峽時,不妨來到 李梅樹紀念館 ,認識屬於臺灣的美學。 https://www.facebook.com/pg/limeishu.org 圖:李梅樹大師晚年影像(原圖黑白 + 數位上色) 謝謝 臺灣古寫真上色 ,在李梅樹大師辭世35週年之際,透過數位上色重現大師身影,歡迎各位朋友到紀念館,或許畫中人也會出現,和各位分享他們與大師的生活點滴。 順道分享一個小故事,李梅樹大師的夫人林粒女士,在夜裡總會督促大師放下畫筆趕緊休息,然後親手將油畫筆上頭的顏料清洗乾淨,再放入筆筒方便大師隔日繼續作畫,足見夫人與大師的感情與溫馨生活,這些畫筆目前在館內也都還看的見唷! 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館址: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電話 : 02-2673-2333 Email : limeishu@gmail.com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FB : https://www.facebook.com/limeishu.org/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 : https://limeishu.org.tw/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NhAJ83HO8rTeJHdoMtZJQ 維基百科 李梅樹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李梅樹 李梅樹紀念館GitHub: https://github.com/Limeishu/ 李梅樹紀念館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limeishu/ 李梅樹紀念館imgur: https://limeish...

李梅樹紀念館 新年特別開館時間

李梅樹紀念館 新年特別開館時間 噹噹噹!時序很快的就進入二月啦 距離過年也只剩下半個月的時間了 先跟各位朋友報告一下今年新春的開館時間^^ 大年初二(2/17)至初五(2/20)的早上10點到下午5點 我們都會打開紀念館的大門歡迎各位朋友來參觀唷~ 如果四人以上一同入館,更享有全員80元入館優惠! 還不趕快把三峽列入您的走春行程!!! 還不趕快把三峽列入您的走春行程!!! 還不趕快把三峽列入您的走春行程!!! (因為hen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看看李梅樹大師作品,參拜清水祖師公,感受濃厚的年味~ # 正月初六祖師廟慶典也歡迎各位朋友來感受在地盛事 # 但是初六我們也去看熱鬧了所以沒有開館別白跑一趟 # 有誰知道旺梅之客是哪一句成語改編的嗎XD 李梅樹紀念館  新年特別開館時間

三峽旅遊 新北旅遊 大台北旅遊 李梅樹紀念館 景點資訊

三峽旅遊 新北旅遊 大台北旅遊 李梅樹紀念館 景點資訊 李梅樹紀念館 Limeishu Gallery 李梅樹紀念館 坐落於新北市三峽區為紀念念 李梅樹 先生所設立的紀念館 每周末與國定假日上午10點至下午5點開放 其餘時間歡迎團體預約! 簡介 本館初設於1990年,原名為「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1995年4月遷入現址: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並正式定名為「李梅樹紀念館」。 紀念館設立之宗旨在紀念前輩畫家李梅樹先生。於三峽(三角湧)土生土長的李梅樹先生(1902-1983),生前致力於藝術創作,美術運動,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擁抱台灣鄉土之美,被稱為台灣美術運動中的「萬里長城」。 1947年開始,李梅樹先生將畢生的精力投入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程上,以創作藝術品的精神,完成結合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的「東方藝術殿堂」。 此外,熱心公益的李梅樹先生,於1935至1958年間,陸續以三峽街庄協議員,縣議員等身分服務鄉里。日後並於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文化、師大等校任教。終其一生,李氏身兼藝術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廟宇建築家,八十一年多采多姿的藝術生涯,在台灣美術史上寫下燦爛傳奇的一頁。 本館除了展出李梅樹先生不同時期的畫作,另一方面,李梅樹生前的書信文件,畫具和畫稿等,也於館內的文物陳列室一一展出。 期盼透過本館的展覽,不僅使參觀者得以體會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心路歷程,更能進一步明瞭,李梅樹的一生正是台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縮影。 參觀須知 本館採收費參觀制,清潔費每位100元、敬老/學生/軍警每位80元、嬰幼兒免費。 開放參觀時間:每週六、日,10:00AM ~ 05:00PM。其餘時段,歡迎團體預約參觀。(團體預約參觀時間,可提早自上午九點開始,詳情請洽詢本館) ====近期展覽資訊==== 【 梅樹秋香 】 楓葉主題展 日期:2017.10.28 起 地點: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李梅樹紀念館  聯絡資訊 李梅樹紀念館 館址: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電話 : 02-2673-2333 Email : limeishu@gmai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