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臺北高校(臺師大前身)學友會創立的《翔風》會刊,自1926-1945年共發行26期,有16期封面是由鹽月桃甫繪製設計。《翔風》是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的藝文刊物,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是臺北高校第一屆高校生,在學時期即在《翔風》發表了多篇山地踏查的探險紀錄。 除了日籍師生發表作品之外,臺籍學生如辜振甫、邱永漢、王育霖、王育德、黃得時…亦常於《翔風》發表論文、小說、詩文、遊記等作品。 這次梅樹月也展出了借自臺師大「臺北高校資料室」所收藏唯一的一冊《翔風》第8號,另有臺北高校尋常科刊物《翠榕》,還有借自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翔風》合訂本原件,及南天書局提供的復刻版《翔風》。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
鹽月桃甫│太陽征伐│1923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生蕃傳說集》封面裝幀設計
鹽月桃甫│排灣圖騰│1923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主題人物之一的「鹽月桃甫」,是近代臺灣美術設計史上,最早從事書刊裝幀設計的畫家之一。
1923年出版的《生蕃傳說集》,迄今仍是研究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重要著作,其封面及內頁的原住民圖騰版畫,是臺灣首度出現的原住民神話傳說題材插畫作品,而這正是出自鹽月之手。 策劃主導《民俗臺灣》編務的民俗學者池田敏雄也因《生蕃傳說集》的亮眼成就,推崇鹽月桃甫是「臺灣裝幀藝術的始祖」。
鹽月桃甫亦是「造書鬼才」西川滿就讀臺北一中時期的老師。西川滿受恩師影響深遠,兩人亦師亦友。西川滿還曾在自傳中提到,與鹽月相遇「為我的領域新添一頁」;鹽月堪稱是造書「祖師爺」!
而以「蕃人繪畫者」著稱的鹽月桃甫,在臺灣時期的書刊裝幀設計,亦偏好以「原住民」為素材;其表現的形式,則以手繪風格較木刻版畫為多。
由於鹽月經手設計的書刊,有不少是屬於官方或半官方出版的期刊,發行流通管道較受侷限,因此較不為一般民間所收藏。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特地向國立臺灣圖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師大圖書館「臺北高校資料室」、南天書局發行人魏德文先生、收藏家郭双富先生等單位及藏家借展,好不容易洽借到十餘冊鹽月桃甫設計的書刊及合訂本原件,讓這些近百年前(1920-1940年代)難得一見的書刊裝幀藝術,得以展現在眾人面前。
機會難得,敬請把握哦!!
(文中對於原住民所稱謂之「蕃人」或「生蕃」等字句,為當時候使用之語意,並無不敬之意。)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https://goo.gl/oVT5Sm
鹽月桃甫 生蕃傳說集 裝幀藝術 池田敏雄 西川滿 梅樹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戒嚴時期在警總全程監看下完成臺灣第一本空拍攝影集的資深攝影家梁正居,與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等人,各自以不同媒材與表現方式,紀錄不同年代下臺灣地景、地貌的作品,目前正在臺北大學校園中央草地上,以「戶外美術館」型態共同展出。 畫筆與鏡頭下,呈現的是立足本土觀點的大江、大海,和大山。 展覽中備受矚目的作品,是梁正居與前輩畫家們,在不同年代中以不同視角分別捕捉的淡水河口、觀音山等畫面。其中也包括陳澄波曾創下臺灣油畫拍賣最高價紀錄、並曾登上Google首頁的著名作品〈淡水夕照〉。 透過這些作品,得以看見時間巨輪轉動下大地變遷的軌跡,並看見多元媒材與不同視角下呈現的臺灣風土容貌。 (p.s.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淡江夕照│呂基正│1988│油彩畫布│45.5×65 .8 cm 淡水港│李梅樹│約1930│油彩畫布│65×80cm 淡水夕照│陳澄波│1935│油彩畫布│91.5x11 6.5cm 淡水河口│梁正居攝影│1980年代初期 此照片是在淡水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重建街剛剛攔腰切段之後 拍攝的,畫面中還找得到重建街中段的遺跡所在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梁正居 # 李梅樹 # 陳澄波 # 呂基正 # 梅樹月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白狗番 v.s. 霧社番】 【白狗番 v.s. 霧社番】 這兩件作品〈橫顏〉與〈霧社〉,都是日治時期活躍臺灣畫壇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所繪,並將其贈送給李梅樹,後為李梅樹紀念館長年保存;直至數年前,其中之一的〈霧社〉,才轉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兩件作品中,〈橫顏〉畫作背面的畫框上以日文註明為「マシトバオン」(馬細道邦社),與鹽月出品於1930年第四回臺展的〈馬細道邦姑娘們〉為同時期之作品,同屬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爆發前所繪。馬細道邦社位於今南投仁愛鄉發祥村,屬於泰雅族「白狗番」,與鄰近的「霧社番」是宿敵。 另一件畫題為〈霧社〉的作品,鹽月桃甫在畫作上的署名旁標註創作年代「1934」,為「霧社事件」爆發四年後所繪;這也是鹽月較少見的男性原住民繪畫作品。 而在1932年,「霧社事件」發生後的兩年之後,鹽月桃甫以一幅描繪霧社事件原住民母親在毒瓦斯瀰漫中護衛稚兒的巨作〈母〉,深切表達出人道色彩的反思力量,也成為近代臺灣繪畫史上少見之反映此帝國殖民統治悲劇的重要作品。可惜的是,〈母〉這件鹽月「巨碑式」作品已佚失不存了。 鹽月桃甫曾於1935年秋天受李梅樹之邀,與臺展其他審查員一同來到三峽李梅樹自宅,成為李家的座上賓。或許就是基於此等情誼,鹽月送了兩張畫〈橫顏〉與〈霧社〉給李梅樹。 而鹽月桃甫當年將此二件分屬霧社事件前、後所繪,且互為「敵對番」的油畫作品同時送給李梅樹,究竟有何用意?或是有其特殊意涵?目前尚未可考,有待進一步的研析或解讀。 無論如何,兩件作品已於2018梅樹月展覽中再度「重逢」了!! 為了今年梅樹月的展覽,李梅樹紀念館透過多方管道接洽,努力邀集仍殘存散逸各角落的鹽月在臺時期作品齊聚一堂,還特地跨海向鹽月家族借了兩件作品來臺展出,總共有15件鹽月桃甫原作,同時在李梅樹紀念館展出,這其中也包括國美館典藏的這件〈霧社〉,在多年之後,終於「回娘家」了! (文中對於原住民有時使用「番」字,為當時候使用之語意,並無不敬之意。)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

2017梅樹月 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 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李梅樹紀念館【灣生畫家 - 立石鐵臣特展】【大時代的色彩 -228 事件七十周年紀念美展】 展點位置 :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 43 巷 10 號 展點電話 :02-2673-2333 展點網站 : limeishu.org.tw 展點 FB 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limeishu.org/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展中 2017梅樹月0308李梅樹紀念館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