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痛心+憂心】

【痛心+憂心】 這是今日報紙頭版頭條揭露的新聞,除了涉及國有林地濫墾、政治人物介入之外,重點還在於,當地也屬於「大豹社原住民抗日文史遺跡」範圍內,相關文史遺跡恐受到波及、毀損。且正如高俊宏老師所說,這一切的脈絡與源頭,皆與當年引爆「大豹社事件」的山林資源掠奪史有關並延續迄今。 高老師的大豹系列相關作品,目前正在李梅樹紀念館參與「梅樹月」展覽,期盼大家在觀展之餘,也共同關心此事後續發展,並期待大豹社相關之文史遺跡包含忠魂碑及隘勇線,得以妥善保留作為歷史見證。 ※相關新聞整理如下: 📌 獨家》三峽山區違法蓋宮廟 翠綠山頭慘遭「剃頭」 https://goo.gl/XQPebs 📌 三峽山區宮廟濫墾 聯絡人竟是前新北議員 https://goo.gl/o5x2wz 高俊宏老師談大豹與隘勇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i3RforIOs&t=1680s # 高俊宏 # 大豹社 # 國有地 # 違法濫墾 # 文史遺跡 # 梅樹月
最近的文章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畫筆與鏡頭下的「大江大海」】 戒嚴時期在警總全程監看下完成臺灣第一本空拍攝影集的資深攝影家梁正居,與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等人,各自以不同媒材與表現方式,紀錄不同年代下臺灣地景、地貌的作品,目前正在臺北大學校園中央草地上,以「戶外美術館」型態共同展出。 畫筆與鏡頭下,呈現的是立足本土觀點的大江、大海,和大山。 展覽中備受矚目的作品,是梁正居與前輩畫家們,在不同年代中以不同視角分別捕捉的淡水河口、觀音山等畫面。其中也包括陳澄波曾創下臺灣油畫拍賣最高價紀錄、並曾登上Google首頁的著名作品〈淡水夕照〉。 透過這些作品,得以看見時間巨輪轉動下大地變遷的軌跡,並看見多元媒材與不同視角下呈現的臺灣風土容貌。 (p.s.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淡江夕照│呂基正│1988│油彩畫布│45.5×65 .8 cm 淡水港│李梅樹│約1930│油彩畫布│65×80cm 淡水夕照│陳澄波│1935│油彩畫布│91.5x11 6.5cm 淡水河口│梁正居攝影│1980年代初期 此照片是在淡水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重建街剛剛攔腰切段之後 拍攝的,畫面中還找得到重建街中段的遺跡所在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梁正居 # 李梅樹 # 陳澄波 # 呂基正 # 梅樹月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凝視大豹】 右邊展牆上這幅作品,是前輩畫家李梅樹畫在木板上的油畫 〈遠眺大豹山〉,也是今年梅樹月展覽主視覺設計的源頭。 這件尺寸只有4號的小畫,在風格上與李梅樹其它較為寫實 的風景畫不大相同,畫家既未署名,也未標示創作年代。 〈遠眺大豹山〉的創作年份,推測約莫是在1930、19 40年代;比對此畫的作畫地點,很可能是在大埔三峽河畔 ,往上游的插角山區眺望。彼時的大豹社,早已消失在原居 地的山林裡。李梅樹當年凝望遠山,留下了此畫,也留下了 些許的想像空間。 而看似小品的〈遠眺大豹山〉,在今年梅樹月卻成了展場上 的亮點;這件作品也在展覽中扮演重要的引線,串接起百年 前隱沒在山林裡的歷史事件,讓人們重新將目光投注在這段 被遺忘的山林血淚史。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李梅樹 #高俊宏 #大豹社 #梅樹月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閱讀顏水龍】

【閱讀顏水龍】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閱讀顏水龍】 日治時期的臺籍畫家中,以顏水龍(1903-1997)與原住民繪畫淵源最深。 有「臺灣工藝之父」稱譽的顏水龍,曾因致力本土工藝的研究發展,多次走訪原住民部落,並在1935年5月成為第一位到蘭嶼調查及寫生的臺籍畫家。 從蘭嶼回到臺灣本島之後,顏水龍隨即於當年的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首度以兩幅蘭嶼原住民女性人物畫〈汐波〉、〈紅頭嶼少女〉入選該展;隔年復以〈大南社姑娘〉入選第十回臺展,成為以原住民題材作品入選臺展次數最多的臺籍畫家。 可惜的是,顏水龍戰前的原住民繪畫及臺展相關作品皆已不存,後人無緣親炙當年之佳作。 顏水龍在戰後仍持續關懷原住民議題,並創作了眾多相關作品。他一生的原住民題材創作,佔了全部作品很大的比例,創作時間橫跨1930年代至1990年代,數量也比同期前輩畫家多了許多。其中,「蘭嶼」系列更佔了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將近半數之多。 1982年,臺電在蘭嶼建造的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完工啟用,當年的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顏水龍選擇以〈蘭嶼所見〉、〈雅美族的小孩〉等一系列的「反污染」意寓畫,回應此爭議不斷的議題,並為蘭嶼原住民發出不平之鳴。 2018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展出了以顏水龍蘭嶼系列為主的數件原住民繪畫作品;展出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仍可窺見顏水龍以多元化形式創作原住民題材的若干軌跡與特色。 而在原住民繪畫之外,顏水龍也十分喜歡畫太陽。在顏水龍的畫裡,「日頭」是最被歌頌的。他始終認為陽光是臺灣的寶物,也認為臺灣太陽的色澤和溫度是十分特別的。 不只從原住民題材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亞熱帶島嶼陽光的熱力,顏水龍把對太陽的喜愛,表現在不同的創作形式上。 從梅樹月展覽作品〈玉山朝陽〉中,可看見臺灣最高峰的層疊群峰之間,彷彿成了南國豔陽奔放的舞台。而在萬丈光芒的晨曦中,亦可深深感受到顏水龍內心的澎湃熱情,以及他對這片土地濃烈的本土情懷。 此外,展覽中亦可見顏水龍1932年旅法時期的作品〈坎城海港〉。顏水龍自法國返臺後,曾在北、中、南舉辦了留歐作品巡迴個展,臺展審查員、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當時還特別在報章上撰文肯定並介紹這位「新進有望的畫家」呢! (攝影:潘小俠,1989│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授權使用)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用雙腳踏出來的作品】

【用雙腳踏出來的作品】 他入山超過百次,花兩年時間完成上百公里的踏查,用雙腳寫下被遺忘的一頁歷史,將掩蓋在荒煙蔓草中的隘勇線遺址,一一重現,讓隱藏在山林裡的時光線索,一一出土。 藝術家高俊宏〈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現正返回至當年大豹社傳統領域所在的三峽展出,並與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等臺日前輩美術家作品,形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4月1日(週日)下午,高俊宏將有一場「大豹社事件與隘勇線」講座。 4月14日(週六)上午,高俊宏將帶領大家深入三峽郊山實地踏查「大豹社事件忠魂碑」。 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以下資訊。 📌 展覽主題:《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鹽月桃甫 × 顏水龍 × 李梅樹 × 高俊宏 作品展 展覽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展出時間:2018/03/17-04/29 📌 2018.04.01【大豹社事件與隘勇線】講座: https://goo.gl/BPjbDt 📌 2018.04.14【大豹社事件忠魂碑探訪】踏查: https://goo.gl/G2crsN 📔 2018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高俊宏 # 大豹社事件 # 梅樹月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血染三峽河?】

【血染三峽河?】 2018梅樹月戶外展出作品 這是三峽成福國小五年級生詹侑紘參展「梅樹月」的攝影作品。11歲的詹侑紘,在指導老師 謝基煌 帶領下,利用無人空拍機,拍下這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 三峽古名「三角湧」,乃因大漢溪、三峽溪、橫溪等三條溪流在此交匯,交匯之處水波洶湧而得名。詹侑紘原本要拍攝三溪匯流的空拍鏡頭,卻意外捕捉到三峽河水染紅的畫面。 「我們空拍的地方就是橫溪交會到三峽溪後,三峽溪最後和大漢溪的交會處,從空中觀看兩河交會處真的很壯觀,我們也可以看到左邊被汙染的三峽河水,我們真的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這是小學生詹侑紘寫下的拍攝感言,雖是童言童語,卻頗令大人們汗顏哪! 今年梅樹月,成福國小詹侑紘等四位小小攝影家的10件作品,與臺灣第一代空拍攝影家梁正居,及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三組跨越不同世代與媒材的作品,首度同臺演出,在臺北大學草地上的「戶外美術館」同時展出,呈現不同時空下,以畫筆和鏡頭紀錄的大地面容,讓觀者在油彩與光影中,看見時代變遷下的土地顯影,也看見臺灣大地的美麗與哀愁。 (p.s.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 2018三峽「梅樹月」:03/17-04/29 ※ 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https://goo.gl/oVT5Sm ※ 2018梅樹月 官方網站: https://msm.limeishu.org.tw/2018/ #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 2018梅樹月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系列文稿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臺北高校(臺師大前身)學友會創立的《翔風》會刊,自1 926-1945年共發行26期,有16期封面是由鹽月 桃甫繪製設計。《翔風》是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的藝文刊物 ,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是臺北高校第一屆高校生,在學時期即 在《翔風》發表了多篇山地踏查的探險紀錄。 除了日籍師生發表作品之外,臺籍學生如辜振甫、邱永漢、 王育霖、王育德、黃得時…亦常於《翔風》發表論文、小說 、詩文、遊記等作品。 這次梅樹月也展出了借自臺師大「臺北高校資料室」所收藏 唯一的一冊《翔風》第8號,另有臺北高校尋常科刊物《翠 榕》,還有借自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翔風》合訂本原件,及 南天書局提供的復刻版《翔風》。 《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 鹽月桃甫│太陽征伐│1923 《生蕃傳說集》封面裝幀設計 鹽月桃甫│排灣圖騰│1923 【臺灣裝幀藝術始祖】 2018梅樹月主題人物之一的「鹽月桃甫」,是近代臺灣美術設計史上,最早從事書刊裝幀設計的畫家之一。 1923年出版的《生蕃傳說集》,迄今仍是研究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重要著作,其封面及內頁的原住民圖騰版畫,是臺灣首度出現的原住民神話傳說題材插畫作品,而這正是出自鹽月之手。 策劃主導《民俗臺灣》編務的民俗學者池田敏雄也因《生蕃傳說集》的亮眼成就,推崇鹽月桃甫是「臺灣裝幀藝術的始祖」。 鹽月桃甫亦是「造書鬼才」西川滿就讀臺北一中時期的老師。西川滿受恩師影響深遠,兩人亦師亦友。西川滿還曾在自傳中提到,與鹽月相遇「為我的領域新添一頁」;鹽月堪稱是造書「祖師爺」! 而以「蕃人繪畫者」著稱的鹽月桃甫,在臺灣時期的書刊裝幀設計,亦偏好以「原住民」為素材;其表現的形式,則以手繪風格較木刻版畫為多。 由於鹽月經手設計的書刊,有不少是屬於官方或半官方出版的期刊,發行流通管道較受侷限,因此較不為一般民間所收藏。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特地向國立臺灣圖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師大圖書館「臺北高校資料室」、南天書局發行人魏德文先生、收藏家郭双富先生等...